严安:做好生态文章 助力绿色跨越
发布:办公室           审核:办公室            来源:            日期:2018-09-20            [ ]

盐城生态资源丰富,绿色产业实现了三类产业全覆盖。保护和利用好生态资源,立足盐城市情做好文章,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也是推进我市绿色转型、实现绿色跨越的有效路径。 
  要大力加强湿地保护,为绿色跨越提升新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跨越的重要依托。我市拥有全省最为丰富的湿地资源,这也意味着必须承担更大的生态保护责任和压力。尽管近年来通过绿色发展和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在湿地保护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历史遗留的负担和新出现的问题依然不少,比如沿海滩涂湿地的过度围垦,河流、湖荡湿地的污染和生态功能退化,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对湿地环境的破坏等等。这些问题使得我市湿地资源丰富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转型发展的负担。所以,实现绿色跨越,其首要前提就是加大对包括湿地在内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要以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环境美化为重点,以生态特区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水美乡村建设等生态创建为抓手,通过一系列的扎实行动和有效措施,切实提升湿地生态质量,将“河海安澜、碧水畅流、岸绿景美、水韵盐阜、湿地之都”的美好愿景真正成为现实,使得大美湿地成为我市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跨越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 
  要协力做好申遗工作,为绿色跨越创塑新品牌。今年4月,国务院正式同意盐城黄海湿地作为2019年国家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目前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重点工作,必须全力以赴、协力推进,力争明年能够顺利入列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是国际公认的最具含金量的生态品牌和城市名片,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地区自然资源价值的最高认可。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是促进我市转型升级、实现绿色跨越的重大历史机遇和重要推动力量。申遗成功,我市将成为中国第14座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也是京沪第二高铁线上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这张独特的城市名片,将使我市生态旅游业和绿色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申遗成功,将促使我市以更高的标准、更科学的管理方式保护沿海湿地,并自觉接受国内外更为严格的全面监督,从而加快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互动。 
  要精心打造康养基地,为绿色跨越培育新业态。现代旅游业有一个重要发展趋向,就是从单纯的观赏型逐步向观赏、康养并重型发展,并且康养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盐城同时拥有海洋、湿地、森林三大生态要素,具有发展海滨休闲、森林康养、湿地养生、乡居体验等康养旅游的独特资源要素。我市要积极顺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新趋势,依托丰富多样的湿地资源,结合“一片林”工程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海滨疗养、湿地休闲、森林康养、农事体验、养老服务、中医药医疗等特色项目与生态旅游业有机融合在一起,因地制宜打造一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康养旅游基地,促进多种形式的康养旅游新业态健康发展,将我市打造成上海和长三角地区康养休闲旅游首选目的地,推动我市旅游服务业和大健康产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要加快开发“海上三峡”,为绿色跨越保障新能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新能源产业是我市起步较早、基础较好、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我市推进绿色转型、实现绿色跨越的重要产业支撑。我市广袤的沿海滩涂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仅海上风电资源就达1000多万千瓦,年可发电250亿度,能够实现减排2400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三峡”和绿色能源宝库。在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前提下,高效利用滩涂湿地上的“风光”资源,加快发展以千万千瓦风电、千兆瓦级光伏为支撑的新能源产业,为绿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同时,以此为依托,积极推广“风光渔”、“风电水”、“风电车”等“新能源+”综合开发模式,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努力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全市域地方标志性支柱产业,为实现绿色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绿色能源保障。 
  要传承弘扬湿地文化,为绿色跨越集聚新动能。盐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生不息的湿地开发史。湿地在哺育、滋养了勤劳智慧的盐阜人民的同时,也孕育、积淀了内蕴丰厚的湿地文化。它们以自然景观、遗址古迹、民俗风情、农谚民谣、人文故事等多种形式世代流传,不断丰富、充实着盐阜地域文化的多彩宝库。要深入挖掘、提炼盐城湿地文化中能够体现盐阜人民才能智慧和精神风貌的优秀文化元素,并使之与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有机融合在一起,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丰富、提升湿地文化的新内涵,为盐城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跨越注入清新而强大的精神力量。要抢救和保护一批具有重要意义的湿地文化历史遗存,加强盐城湿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让湿地文化历史遗存在推进绿色发展的新时代重放光彩,并进一步提升盐城的文化和城市品位。同时,要创新湿地文化的大众化传播方式,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精华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跨越的强大合力。   (盐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严安)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