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师学原文悟原理③: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法治思想的理论特质
发布:办公室           审核:办公室            来源:            日期:2022-11-01            [ ]

深刻把握“两个结合”法治思想的理论特质

张爱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全面表述。习近平法治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法治原理同中国国情和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许多原创性的法治理论成果,是我们党 “两个结合”理论创新的时代精华。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两个结合”理论特质,对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部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法治创新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既与马克思主义法治原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法治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法治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代典范。

习近平法治思想精深阐释党法关系理论,提出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体现出我国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的区别。在宏观层面,党和法的关系首先表现为党对法治的领导,这是把党作为一个执政整体就其政治功能而言的全面领导,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伪命题。从微观层面的党法关系看,法具有至高权威性,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干部应带头遵从法律,并提出“权大还是法大”是一个真命题。

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提出这个道路必须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个要素同时具备。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主要由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构成,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精深理解和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了“三个共同推进”和“三个一体建设”理论。他系统谋划又把握重点,对我国全面依法治国进行总体布局,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全局上、整体上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科学指引。

习近平法治思想还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系统论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总抓手、首要任务、工作布局、重点任务等全局性问题;提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等关键性问题;提出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加快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等前瞻性问题。

坚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法治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进行了吸收与重塑,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机融合。

从“为政以德、隆礼重法”到“法治为轨、德法共治”。中国古代治理崇尚礼法合治、隆礼重法,礼治、德治无疑成为其最主要的治国策略。习近平法治思想一方面强调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另一方面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确保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最基本方式的前提下,弘扬德治的优良传统,指出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法律需要道德的精神滋养,只有两者协同共治才能发挥治理的最大效能。

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以人民为中心。民本思想作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思想精华, 不仅是古代稳邦固宁之策,也是现代治国理政的核心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赋予了民本思想在新时代的全新内涵,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新性改造的表现之一。法治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突出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要将其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每个环节,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并且提出案件是否公正应由人民群众去感受和评判。

从“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到抓好专门队伍和“关键少数”的建设。我国自古以来非常重视人才选拔与官吏选任,推崇“选贤任能”,孔子主张“举贤才”,拔贤才须“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唐太宗说“任官惟贤才”“官不必备,惟其人”。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重视人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并为专门法治工作队伍提出了政治、业务、责任、纪律、作风“五个过硬”要求。在人的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全面依法治国要抓住“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具体行使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监察权、司法权,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从“奉法者强则国强”到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导向。我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等先哲提出了“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将法度、律令视作治理的始端,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国家兴亡的关键点在于“奉法与否”。习近平法治思想借鉴吸收了中国古代法制文化中这一价值认同,提出“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作者为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