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大众报》刊登主体班学员文章之 张勇: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发布:科研处           审核:            来源:            日期:2023-11-20            [ ]

《盐阜大众报》“理论周刊”刊登我校第58期正科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张勇的《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文,这是我校创新主体班学员参与决策咨询的机制,从而让经常作决策的人为决策研究提供“金点子”、开出“好方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是盐城落实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优化生态保护与修复空间格局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们将抢抓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找准乡村振兴突破口,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施“强产业”工程 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做好稳产保供文章。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保持基本稳定。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责任,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做到良田粮用。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优质化、绿色化水平,打造更多优质粮油基地。
    做好特色产业文章。利用黄河故道片区资源禀赋,培大育强西兰花、黑猪、白首乌、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集群。深入推进品牌强农,整合释放滨海白首乌、响水西兰花等品牌优势,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推动发展猪肉、食用菌、蔬菜类等预制菜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
做好乡村旅游文章。依托黄河故道特色文化地貌,系统提升月亮湾、梨花语、古云梯关等景点内涵,开发推介富有黄河故道特色的生态旅游线路。深度挖掘红色故事,有机串联宋公堤、新四军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等景点,推动红色旅游深度发展。围绕海堤公路等美丽乡村旅游公路,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黄河故道片区独特旅游IP。
    实施“优生态”工程 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关乎农村“面子”,也关乎农村“里子”。
    打好农房改善“主动战”。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继续鼓励农民进城入镇,优化配置黄河故道区域内的公共资源。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大力加快推动老旧房屋和“空心村”改造,重点依托规划发展村庄,改造和新建一批高品质新型农村社区。
打好环境整治“持久战”。持续推进农村河道生态治理,有序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治理,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河道;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旱厕整治和已改户厕维护,基本完成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健全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打好生态保护“攻坚战”。强化沿线河道污染整治,加强湿地资源、植被、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沿线地区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防治,严格执行禁养区制度;积极实施植树造林、岸线增绿等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沿岸区域绿化提标、树种更新、林网建设,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力,让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振兴底色更加鲜绿。
    实施“富民生”工程 着力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始终把富民强村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发力点,抓实富民强村关键举措。
    扩大就业促增收。深入推进大田集中流转,建设高标准“吨粮田”,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释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务工就业。组织实施农民工技能培训,推动“人人有技能培训、人人实现技能型就业”。举办灵活多样的返乡创业大赛,吸引农创客、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士兵等返乡入乡就业创业。
    合作经营促增收。引导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可持续的多元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壮大一批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壮大集体促增收。坚持“一村一策”,探索发展融合经济、绿色经济、服务经济和“飞地”经济,严格落实村组干部激励政策,提升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动力,鼓励领办创办实体经济,推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实现富民强村共进共赢。
    实施“靓形象”工程 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基层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强化党的领导,筑牢基层治理之魂。以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为抓手,以知识化、年轻化、职业化为导向,着力打造一支“看得出、站得出、豁得出”的干部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健全民主法治,夯实基层治理之本。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等机制,提升基层组织活力。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增强法治保障。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建立完善农村基层信息平台,推广“网络+网格”乡村治理模式,持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倡树文明新风,提升基层治理之效。结合主题教育,深入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实现县镇村三级全覆盖。深入推进文明镇村、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常态化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扎实开展送戏下乡、艺术普及进乡村等实践活动,倡导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黄河故道片区乡村文明新气象。(科研处)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