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阜大众报》刊登主体班学员文章之 陈向前:加快振兴乡村产业 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
发布:科研处           审核:            来源:            日期:2023-11-27            [ ]


《盐阜大众报》“理论周刊”刊登我校第76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陈向前的《加快振兴乡村产业 推进农业现代化走在前》一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根据县处级干部进修班教学计划要求,近期,我对全市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走访村组社区、田间地头、涉农企业,了解了相关部门情况,并与基层干群交流、征求意见建议。
    从调研情况看,全市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着力以规模壮产业、以主体兴产业、以融合扩产业、以载体强产业,初步构建了彰显盐城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乡村产业体系,发展形成集中集群、业态多元的乡村产业格局。全市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超140亿斤,约占全省总量五分之一。2022年全市种业产值超200亿元,列全省首位。东台西瓜、射阳大米、阜宁黑猪、响水西兰花入选全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3个、亿元村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16个。2022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1415.2亿元,增加值850.6亿元,均居全省第一,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虽然我市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对照产业兴旺目标、农民群众期盼仍有较大差距,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融合水平亟需提升、富民效果仍显不足、要素制约依然明显等问题。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加强谋划,精准发力,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乡村产业科学发展、集聚成势
    在毫不放松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加强产业发展系统谋划。充分挖掘和放大区域产业特色,科学编制农业强市规划,将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内容,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市级层面乡村产业规划工作,因地制宜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产业布局及保障措施,避免同质竞争,促进有序发展。
    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农业园区创新发展,加快优质资源向重点园区集聚,形成项目集中、企业集聚、建设集约的发展格局。推进特色产业协同集聚,鼓励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打造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加强生物种业、智慧农业、农技装备、绿色投入品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以增加产业效益为导向,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档升级
坚持把推动农业产业深度融合作为乡村产业发展方向,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
加强经营主体培育。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积极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社会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市场信息、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加工营销等领域拓展。
  推动产业链延伸。加强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冷链物流、末端零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加工、物流、储运、销售、信息服务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
  促进乡村产业有机融合。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农业种植支撑农业加工、农业加工带动农业服务、农业服务反哺农业种植的产业链条。持续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
  以促进富民增收为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多元发展、利益共享
  坚持把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产业富民。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明确政策导向,将带动农户增收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审批和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共享模式,通过保底分红、收益分配等形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发挥村集体带动作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小田变大田”改革试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合作社、组建集体农场,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
  支持重点片区产业持续发展。扎实推进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加强对产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支持。做足“土特产”文章,推动产业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持续激发片区增收动能。
  以强化要素保障为抓手,推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提质增效
  生产要素有效聚集是推进产业振兴的基础保障,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相关政策有效落实。
  加强科技人才支撑。紧扣产业发展需要,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鼓励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和各类能人创新创业,推动人才向乡村流动。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产学研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转化。
  统筹保障用地需求。盘活建设用地和一般农用地,将合理的农产品加工、现代物流、乡村旅游等产业用地纳入年度用地计划,在建设用地指标上给予保障。加强对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优化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宽抵押物范围,加大乡村产业发展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丰富保险产品供给,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科研处)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